MENU | EN

侨福当代美术馆·北京 荣幸邀请时尚策展人Pooky Lee于2019年12月29日推出公共讲座:《东西之间:中国时尚策展史》,在这场讲座中,时尚策展人Pooky Lee通过分析讲解二十和二十一世纪期间,几场由西方博物馆主导举办的中国时尚展览,以及在中国本土发生的时尚策展案例,探讨时尚与博物馆学是怎样可以作为新的视角,帮助我们更好理解东西方之间的文化、政治等诸多方面的互通交流。

 

此次讲座是北京侨福当代美术馆正在举办展览“相遇亚欧”的附属公共教育活动之一。“相遇亚欧”是北京侨福当代美术馆于2017年开始推出的系列展览,正如它的名字,展览旨在通过展示艺术家们在全球化和多元文化视角下的交流,架起东西方国家之间的文化桥梁。


以下内容来自Pocky Lee演讲稿



之所以特别选择此张图片,是因为其中的三件展品彼此之间的相近和相异处。左边是美国设计师Tom Ford,在2004年为法国时装品牌Yves Saint Laurent设计的系列:一条全身包裹住着装者,强调身体曲线,表面有着大黄色刺绣中式皇家服饰纹样的图案;右图是中国时装设计师劳伦斯许在2010年,为演员范冰冰出席同年法国戛纳影展开幕仪式设计和制作的“东方祥云”礼服,一样的创作逻辑:西式礼服的剪裁,加上装饰性的东方龙袍纹样图案。而在两者背后,是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收藏的一件十八世纪晚期中国龙袍。这三件展品彼此相互影响,理解他们的关系,也即是理解这中国和中国时尚在全球化语境下正处在的位置。


图片出自2015年由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举办的“中国:镜花水月”展览。展览由馆内服装学院,以及当时成立一百周年的亚洲艺术部共同合作举办。根据新闻稿,这场展览旨在展示中式美学是如何影响到西方时尚,以及中国这个国家作为某种意象,在过往几百年里丰富了人们对于时尚的某种想象。


“中国:镜花水月”展览关于中国,或者一种想象中的中国,关于时尚,但并非是关于中国时尚。在展览中,包括劳伦斯许在内,仅有三位中国时装设计师的作品入选。劳伦斯许的作品在其中,似乎像是来自中国视角观念的一种点缀,在汲取中国灵感时的展现了其忽视内涵的表面美学。


除劳伦斯许外,还有工作和生活在北京的郭培,以及出生在广州,但年少时搬家至纽约的Vivienne Tam。前两者以高级定制创作为主,风格较为华丽且富有装饰性,后者则是凭借结构于中国相关的文化符号而在西方时尚圈成名,是最早暂露头角的华裔设计师代表。但在这场展览中,中国设计师的作品更像是一种点缀,而非一场名字里有着中国展览的主角。对于郭培来说,策展人选中了她的2005年“轮回”系列中的名为“大金”的礼服,灵感来自太阳和中国藏传佛教中的唐卡。而公众们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依旧是在开幕式红毯上,歌手Rihanna是如何穿着一件提及庞大的织锦外套压轴登场。


证明这般以西方为中心思维的如前文提到的劳伦斯许设计,在2012年时,他将裙子捐献给了伦敦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V&A博物馆是世界上最大型的艺术与设计博物馆,馆内珍藏着跨越五千年人类文明历史,超过二百三十万件的艺术珍品和设计性产品。而以服装配饰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时尚,也在博物馆内占有一席之地,并在近年间显示出重要地位不断上升的趋势。然而这样一款设计,却是收藏于博物馆的亚洲部门,而非时尚与纺织品部门。同样,旅居在英国伦敦的年轻时装设计师张卉山,毕业于负有盛名的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女装设计专业。2012年,他将自己的2010年毕业系列作品中一条连衣裙也捐献给了博物馆,但依旧是收藏和陈列在中国馆而非时装馆。


在配文介绍中,博物馆这样写道:“张卉山的标志性设计是一款旗袍,一种常让人联想到上世纪二十年代上海的女装款式。他的设计将中国文化传统和西方社会相融合,并带有一丝现代的玩转趣味。”在一些学术理论中,时尚这一社会和文化概念,常常被解读成为西方现代性的代表。中国时尚,或者说值得被关注的中国时尚,似乎在这样的概念定义下,需要表现得出既有文化的传承证明自己的中国身份,又要有与过往历史传统的某种决裂或反叛,来表现出指向前方的态度。


当我们再次聚焦国外博物馆是如何处理时尚主题时,会发现他们依旧较为以西方为中心的形式法则。当然,我们如今熟悉的博物馆体系,也是某种源自西方的收藏和展示传统。从十九世纪中期到二十世纪初期,欧洲兴建了多家博物馆,民族、宗教或宫廷服饰开始慢慢被视为是装饰性艺术,而被纳入到收藏体系。伦敦的V&A博物馆、巴黎的装饰艺术博物馆等机构的服饰收藏起源均是如此。


第一场关于中国与时尚话题的展览早在1999年,于纽约时装技术学院博物馆举办。策展人是馆内主策展人,知名时装史学家Valerie Steele与她的中国史学家丈夫John Major。同中国:镜花水月展览相同,China Chic展览同样追溯着一些象征中国国家身份的服饰,如旗袍、龙袍、中山装等,在全球时装创作的影响。而不同的是,China Chic更多侧重聚焦在将服饰与人类学和社会学相联系,而没有过度触及到东方主义和殖民主义的敏感话题。


Valerie Steele是西方最早来华旅行和访问的自由学者之一。在媒介不发达的八十和九十年代,她也曾多次为报纸、杂志、学术期刊撰文,澄清人们心中认为中国没有时尚的刻板印象。这场展览,用她的话讲,希望是对于中国行家们,透过时尚的角度有新的理解思考中国文化和社会的角度;对于时尚爱好者们,展览也着力打破长久以来欧洲为中心的时尚思维模式。


随着经济腾飞和越来越频繁参与到国际对话中,在全球瞩目之下,中国时装设计的现状如何也成为着人们关心的议题。实际上,进入到二十一世纪后,中国政府政策也在倾斜鼓励由中国制作到中国设计的转变和提升。正如2006年,美国华盛顿邮报报道写到的:“中国是否能成功实现转变——从世界工坊到创意摇篮——是影响这个伟大国家未来的重要要素。”以创意和自我革新为原则的时尚设计自然也是如此。因此,尽管在China Chic展览九年后,中国时尚才又一次正式出现在国际博物馆展览中,但这短短九年也象征着中国时尚发展的新的探索,近从原本传统之上发展出新的,适应时代的身份特征。


这一年就是2008年。在这一年里,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实行三十周年,也是中国北京首次举办奥利匹克运动会。因此,从三月起,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举办了“China Design Now”展览,试图按照城市主题进行划分,首次认真梳理中国设计在近年来的突出表现。尽管展览是综合性而非时尚展览,在上海城市板块,几位时装设计师——Han Feng, Lu Kun, Ma Ke, Wang Yiyang and Zhang Da ——都有机会展示代表创作。几位设计师有着更凝聚性的共同特色:受到八十到九十年代日本时装设计和比利时时尚的影响,以及更多专注探索个人身份表达,试图在概念和技术两者之间取得一个微妙的平衡。然而,展览也重新强化了中国时尚等同于上海时尚这个不算准确的印象。


与此同时,在大洋另一边的美国纽约,华裔和亚裔时装设计师也在悄然崛起。美国时尚产业与华裔工作者,特别是早年的华裔移民有着密切关系。是这样一群人凭借自己的辛勤劳动,最早在纽约制衣区靠着手作在异国他乡站稳了脚步。而如果说Vivienne Tam、Vera Wang这些是九十年代努力开辟事业的早期华裔时装设计师,进入到2010年左右,以Alexander Wang,Jason Wu, Philip Lim为代表的第二代华裔设计师,更多开始在全美舞台以及国际舞台上展露头角,并被认为是新的设计希望。2010年,在有着时尚界奥斯卡的美国时装设计师协会颁奖典礼上,Richard Chai、Jason Wu、Alexander Wang分别赢得男装、女装和配饰年度设计师大奖,是首次三个主要奖项均有华裔设计师摘得。行业之外,Jason Wu为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夫人Michelle Obama设计就职典礼礼服的故事,也大大宣传了华裔设计力量,并打破着诸多常年与华裔族群相关的刻板印象。


这里,我们讨论的中国,或者Chinese一词,更多指代文化上的一脉相承,而非政治地域上的差别区分。不管怎样,2013年纽约举办的“Front Row”展览,是首场专注表彰这些华裔时装设计师成就的展览。展览由同样身为华裔设计师的Mary Ping联合策划,并且举办场馆为美国华人博物馆,同样强化着对自己文化本源骄傲忠诚的意思。


时尚是一个高度以西方为中心的产业,其中又以四大时装周 —— 纽约、伦敦、米兰、巴黎 —— 为行业的风向标。但在步入千禧年十年有余的高度全球化当下,这般论调已经显得有些过时。2015年,为了打破传统时尚等同于西方主导,特别是四大时尚之都主导的概念。美国时装技术学院博物馆同样举办了名为全球时尚之都的展览,去关注全球范围内各个国家、地区、文化背景下,新生代的时装设计师们。图片展示的是来自上海的两位设计师:Uma Wang 和 Masha Ma,前者是 FIT 博物馆馆长 Valerie Steele 当下最喜爱的设计师之一。Steele 不仅会每季出席 Uma Wang 在巴黎时装周期间的发布会,在去年三月来上海做讲座期间,她还特意拜访了 Uma Wang 沪上的店铺,为自己购置了新衣。类似做法的还有由荷兰博伊曼斯·范伯宁恩美术馆举办的“The Future of fashion is now”的展览,并收录了诸多中国时装设计学生作品。该展览也曾后期巡展到中国深圳等地。


如前边讨论的,全球视野对于中国时尚的好奇和注意,集中在希望来自中国的时装设计师能够如日本时尚掀起革命般,带来新的创作理念革新——无论是在制作上,还是概念上。这一方面,中国设计师马可是少数能满足这般要求的人物。前边出现的高级定制品牌无用系列,在2016年则出现在当时重新开馆的伦敦设计博物馆展览fear and love,马可的设计在其中更像是艺术装置。


对于绝大多数中国的博物馆机构,肯承认时尚的学术研究价值并将其融进馆内长期规划中,并非是件容易的事情。除了杭州丝绸博物馆这样。这其中有缺少服饰类馆藏,找不到恰当时尚策展团队等诸多原因,但更主要的,还是大部分机构对于时尚持有的偏见:肤浅、浮夸、流于表面等。但全球范围内领先博物馆机构的时尚策展项目,和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兴起的时尚学术研究,早就证明了这样的负面刻板印象并没有立足点。

在政府层面上,时装设计在当下也并非是值得向外推广输送的中国创意设计类别。这一点不同于法国这样子在时尚方面有着久远历史沉淀,以及绝对权威发言权的国家。时尚,以及举办以展出国家精品服饰设计为重点的策展行为,成为了法国在全球范围内做国家推广时的首要考虑要素。在中国,除了1985年Yves Saint Laurent在北京中国美术馆的个人作品展览外,1989年在上海美术馆举办的巴黎时装艺术博物馆馆藏展览,2004年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的法国时装设计师Christian Lacroix的个展“克里斯蒂安·拉夸:对话”,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法国时尚100年”等,主办单位均是有法国文化部和外交部积极参与,作为同年中法文化年等外交活动的组成部分。


正如艺术评论家Richard Dorment在2008年时,为英国《每日电讯报》撰写的“迪奥与中国艺术家”展览评论中写到的:“时尚不仅影响着我们的着装,更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如果你想了解一个国家对于现代性或阶级格调的态度,不要去问艺术评论家,去翻翻看时尚杂志。


侨福当代美术馆长期致力于构建面向公众的艺术欣赏与文化交流的平台,同时定期举办公共教育活动,欢迎大家关注并积极参与。